01
任正非在2018年9月29日的華為公共關系戰略綱要匯報會上說過這么一段話:“我們對客戶需求的理解不能狹窄,不要以為客戶說出來的是需求,其實客戶需求是一種邏輯學和哲學,是人性的持續激活與成長,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客戶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客戶需求,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也是客戶需求,只是更長遠一些。”
“真正的需求是人性的持續激活與成長”,此話如果是喬布斯說的并不意外,但從一手打造華為的任總口中說出來,確實讓我吃驚。華為一直是長期跟隨策略的成功典范,其強項過去也一直是在偏工程技術的電信運營商領域,能如此闡述客戶需求,可見任總在科技產品上的認知和見識已經達到了不起的深度和境界。假如這種理解已經成為華為研發團隊的共同意識,那華為手機在過去幾年能夠快速崛起取得意料之外的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風證券的趙曉光說,他拜訪華為的一個資深元老,問華為現在看好什么技術,答曰:“任何的創新,最核心的是人機互動、增強體驗。” 可見,任正非的說法,在華為的高層中已經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語言、視角說出來的共識。)
02
為什么說此話更像是喬布斯說的?喬布斯作為科技歷史上最成功的產品經理之一(也許沒有之一),其成功的最關鍵要素之一(也許沒有之一)就是對科技人性化的強烈追求。
喬布斯在D8上接受訪談時曾經講過一個秘密:
“我們是從平板開始的,我先是想到一個點子,拋棄鍵盤,嘗試多點觸控。我問工程師我們能否做一個多點觸控的玻璃屏幕,直接在上面打字和操作。大概六個月后,他們叫我去看了多點觸控屏幕的原型,它非常不錯。
我把它交給了我們一位非常出色的界面交互工程師,幾周之后他叫我去看一個滾動的界面,當我看見這個滾動界面還有回彈的效果,我想‘天哪!。。我們可以用它做手機!’
于是我們把平板電腦的計劃雪藏起來,因為手機更加重要,然后我們花費數年時間打造了iPhone。
當iPhone成功之后,我們覺得我們可以開始下一步計劃了,于是將平板電腦的計劃解凍,再結合我們在iPhone上學到的東西,重新用在平板電腦上,做出了iPad。”
“滾動界面”,“回彈效果”,如今這些都已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交互元素了,我們也會自然地認為當然這種交互方式會打敗傳統的按鍵手機,但假如回到2003年的那個時刻,會有多少人意識到“滾動”、“回彈”帶來的巨大改變呢?
03
假如從功能性的角度看,其實用多點觸控實現的“滾動”、“回彈”可能未必好過原來的按鍵方式,原來的上下鍵和翻頁鍵,一次一屏,也翻得很快,還不會在滾動時看不清顯示信息,沒有“回彈”,但豎條滑桿一樣告訴你已經拉到底了,有什么是功能性上沒有實現的呢?
多點觸控帶來的的滾動和回彈,就同20年前的鼠標和圖形界面一樣,并不是所謂的“剛需”,不是任正非所說的“客戶面臨的實際問題”,但卻是任正非所說的“人性的持續激活和成長”,是“更長遠”的科技創新。
創新產品,尤其交互創新,難免經常會被挑戰是否剛需。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所有的創新都不是剛需。創新就是創造今天生活中還沒有的東西,人類今天的日子已經過的很好了啊,又有哪個是不能缺少的“剛需”呢?
04
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后,試圖將電話專利以10萬美金賣給當時電報業霸主美國西部聯盟電報公司,被西聯總裁威廉-奧頓斷然拒絕:“電報能清晰傳遞信息,有誰會需要這么一個聽聲音的玩具?”,貝爾最終建立了貝爾電話公司(后來的AT&T),取代西聯成為通訊業的新霸主。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奧頓非常愚蠢,其實當時持奧頓這樣看法的人是絕大多數,尤其是在精英階層,比如英國郵政大臣阿諾德-莫利,甚至在電話發明20年后,還說:“煤氣和水對每一個國民來說都是必需品,而電話不是,永遠也不會是。”
郵政大臣,應該相當于那個時代的CIO吧?
05
人性,是最大的、永恒的剛需。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說,意欲是人生的本質,欲望沒有得到滿足,人們就痛苦,欲望滿足了,人們就無聊,于是又追逐新的欲望,再次滿足后再次無聊,再尋找新的欲望。
叔本華所說的只是人性的一部分,過分放大而得出悲劇的人生觀不合適,但不正視這一人性的真實存在則更不可取。所謂需求,就是欲望,自然也是不斷增長的。
回到一萬年前,除了吃喝,有什么是剛需?人類文明的進步過程,就是不斷產生軟需,滿足軟需,將軟需變成剛需,又再產生新的軟需的過程。魯迅說過:“這世上本沒有什么剛需,需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剛需。”
在所有的軟需和剛需背后,是最大的、永恒的剛需,人性。
06
從翻頁鍵、滑桿,到滾動、回彈,并沒有帶來功能性的提升,但帶來了體驗的提升,朝著人性化的方向走了一小步。
人性化的一小步,往往是科技應用的一大步。
人機交互的方式朝人性化走一步,就把人和科技拉近了一步,把使用科技產品的門檻降低了一分,而由于人群是鐘形正態分布的,當門檻降低到大眾級別時,門檻每降低一分,帶來的人群數量可能超過上面的十分。當科技可以離人更近,就可以激活更多人關于運用科技的想象力和能力,從而帶來更豐富的科技使用場景,帶來“人性的持續激活和成長”。
07
讓科技逐漸走向大眾,看似是很明顯的趨勢,但即使是最杰出的企業家,也會誤判。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偉大的硅谷企業家,Intel的安迪-格魯夫,和當時的下屬,后來成為著名投資人的約翰-杜爾一起去舊金山看首屆西岸電腦展,看到了剛推出的蘋果電腦,杜爾對格魯夫說:“安迪,我們有微處理器,有操作系統,也有編譯器,還獲得了BASIC使用許可,我們也應該制造個人電腦。”
安迪-格魯夫觀察了一陣子參加展覽的人,說:“這些買家都只是些發燒友愛好者。我們不需要做個人電腦。”
08
過去幾十年,在推動科技向人性化邁進上,恐怕沒人比喬布斯貢獻更大。
七十年代初,他意識到作為整機的個人電腦會成為流行產品并用Apple II予以證明,最終帶動IBM也進入這一市場;八十年代初,他發現鼠標和圖形界面后立即意識到其巨大潛力,以Macintosh開啟了GUI交互,最終微軟跟進的Windows讓PC進入真正普及的時代;本世紀初,又是他率先發現多點觸控交互的潛力,iPhone永遠改變了手機行業,并讓不會用電腦的人也能夠方便地使用互聯網,最終Google跟進的安卓和iPhone一起創造了巨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
瞧瞧不同階段跟在他后面學的公司名字就知道喬布斯超越和引領時代的眼光了:IBM、微軟、Google,都是各自時代的霸主。
但即使已經意識到個人電腦的光輝未來,也并不意味著就已經能知道具體的使用場景。在安迪-格魯夫說個人電腦只有發燒友會買的時候,喬布斯也同樣在頭疼怎么創造更多使用場景,讓個人電腦找到更多的買家。
在2007年D5的喬布斯-蓋茨訪談上,白發蒼蒼的主持人說到70年代曾經看過蘋果的廣告:“已經有上千人發現了個人電腦的價值”,喬布斯大笑起來,解釋說,那時買個人電腦的都是發燒友,沒有什么普通人的使用場景,為了推廣個人電腦,他們那時打過很多可笑的廣告,比如這個:
說到結尾,喬布斯也繃不住了:
所謂“那一類的東西“,指的就是強行YY出來的場景吧。哪個家庭主婦會對著一個只能敲綠字符的電腦錄入自己的菜譜呢?直到幾十年后,人人iPhone安卓的時代,這個場景才在某些地方稱為了現實。
(在同一個訪談中,蓋茨也特意強調了Office的成功原因就是比其它當時領先于微軟的辦公軟件更早地押寶在了GUI圖形交互界面上。這段雙雄訪談信息量很大,值得好好看看)
09
即使是喬布斯,也不可能在發現并實現了創新的交互方式和創新的設備之后,又能想出其上的主要使用場景。但正因其促成的創新,讓更多人有機會使用個人電腦、移動互聯網這樣的科技手段,從而為后來人想象和創造豐富的使用場景打下了基礎,這也就是任正非所說的“人性的持續激活和成長”吧。
前一段時間“何同學說5G”的視頻里說的,是同一個道理,5G、物聯網的場景究竟是什么,大家想不清楚,其實和10年前想不出4G的場景和價值一樣,科技給社會帶來的進步,是層層累積的,我們今天站的高度,是無數想不清的進步疊加而來。
10
我第一次看到喬布斯講他看到演示想“天哪!”的時候,認為那個時刻他一定有回到三十年前在Palo Alto看到鼠標和圖形界面那一刻的感覺,神啟的時刻。
不過我當時就意識到,對于“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喬布斯來說,這種神啟時刻他應該經常碰到,只是最后被證明是真正的神啟時刻的次數并不多。
直到某天,才從另一本書中知道喬布斯講的這個故事,某種程度上稍微扭曲了一點兒事實。
事實是,在2003年夏天,喬布斯第一次看到這個演示時,他沒覺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反而認為是個沒什么價值的技術。演示人員還努力講解了假如把這樣的屏幕用在數碼相機上就可以不用給操作按鈕留空間,這樣數碼相機背后的屏幕就可以更大,喬布斯完全不以為然。
但是,幾天后,喬布斯回心轉意了。他回來告訴大家,多點觸控的技術很重要,又過了一段時間,他說“我們要做手機,沒有鍵盤,只有觸屏。”
即使是喬布斯,也并不是立即就能意識到多點觸控的巨大價值。



